12月4日上午,通过“常州公园”微信公众号招募的20组家庭齐聚圩墩“第二课堂”,开展主题为“炭至广大 圩墩寻根”非遗炭精画体验活动。
炭精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炭精性状稳定,有较强的附着力,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圩墩遗址是至今发现的常州地区最早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距今5000至6000年,属马家浜文化。相传六、七千年前,在马家浜时期有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麋鹿,麋鹿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还有另一说法,头像马,角像鹿,身像驴,蹄像牛,被称为“四不像”。课堂上,非遗传承人陶通老师首先向学员们介绍炭精画的历史和特点;随后,教大家用勾线笔在布包上勾勒出四不像的大致轮廓,用自制的毛笔和药棉沾少量的炭精粉揉擦,揉出炭精画的效果;最后,喷上定型水固定粉末,一件意趣浓郁的布包画就完成了。
活动现场,学员们用手中特质毛笔、四不像图样、炭精粉、帆布包等工具,发挥想象,绘制属于自己独特的炭精画,将普通的帆布包变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此次非遗体验活动,让大家了解到非遗炭精画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绘画“四不像”,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了圩墩文化,让“圩墩文化”和“非遗文化”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