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从2017年起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加快配套建设、完善制度规范、开展示范创建、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督查考核等举措,有效打通了垃圾分类各关键环节,基本建立了全流程分类体系。
一、用力“推”,在高位统筹规划上“明方向”。制定出台18项规划办法、方案标准、督查考核等制度文件,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开展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调研;筹建常州市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子系统,推动实施科学监管。2020年,常州市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高质量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二、加强“建”,在建立分类体系上“下功夫”。完成1261个小区、1932个单位、577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建成区覆盖率为100%、农村为100%;配备各类分类收运车2422辆、建成各类生活垃圾大分流处理设施62座、细分类暂存处理设施108座。
三、灵活“转”,在提升分类实效上“求突破”。试点探索并推动居民自治共管向政府购买服务、分类小区向达标小区、机械单一式向智能多元化、三分类向四分类转变,22家企业(第三方机构)参与建成区489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管理,占比42.74%;累计完成达标小区374个,占比32.69%;建成223个四分类试点小区;完成3个江苏省垃圾分类和治理创新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回收可回收物19732.44吨、处置有害垃圾19.1349吨、处理易腐垃圾3022.11吨。
四、巧妙“宣”,在引领“新时尚”上“添助力”。建成开放垃圾分类科普基地7座,招募分类志愿者近5.34万人次,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进乡村活动7048次,“跟着垃圾去旅行”活动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手册近131.5万份;开通垃圾分类地铁专线、利用公交移动载体宣传等,营造垃圾分类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