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驻队律师3月“上线”以来,执法现场、法制培训讲座、中队办公室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执法人员和群众直接的“缓冲带”,可以尽可能减少执法中的冲突;他们是执法人员的“培训师”,可以提升队伍整体依法行政的能力;他们是日常执法工作的“助推器”,可以协助问题的进一步处理。执法队员们称驻队律师们为“军师团”。
“用喇叭宣传活动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喇叭声音过大,住小区里的人都能听到那肯定是噪音扰民了,是违法行为,《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写得很清楚。换位思考我们自己在家休息的好好的,人家店里喇叭声音太大一直循环播放广告我们自己也肯定觉得不舒服”西林街道辖区内华林家园一期的超市经常会用喇叭宣传优惠活动,带来噪音扰民的后果。驻队律师巢建兴不仅以一个律师的身份,也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和商家沟通交流,像极了我们的“老娘舅”。律师参与执法,就像是架起了一座商户与执法队员之间的缓冲带,有效降低了暴力对抗,避免双方之间的冲突;“老娘舅”式的说理说法,让双方也能更好的相互理解。
“《责令改正通知书》只能作为行政处罚的前置程序,并且限期整改的时限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南通城管拆违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邹区中队的陈宇峰律师给队员们讲法律的时候,更多的是结合案例,直观、易懂,也能更好的激发队员们的兴趣。日常他随队执法也会指出现场检查、调查询问中的瑕疵,提醒队员注意要点。城管执法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员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他们也是在工作中逐渐学习、积累法律知识,培养、形成法治思维,所以驻队律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做好“培训师”,上好法律课、做好普法人,带动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辖区内一工地涉及一处违法建设,尽管队员告知了施工方法律条款、处置流程,但是施工方还是不能很准确的理解,整改工作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后在驻队律师随队执法过程中,由驻队律师的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并提醒应补办的手续。工地施工方表示了对律师解读内容的认可,并积极完成了整改工作。在有时,对于执法中的问题,采取网络即时互动就可以解决,对于一些不能及时回应的,驻队律师也能在24小时之内予以回应。
一直以来,关于如何来解决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现象,这已是一个曾经被无数次讨论的问题。驻队律师作为第三方,能因身份的中立,作出更客观公平的执法建议,发挥监督作用,这对于城市管理的向好十分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