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日的最后几天,恶劣的大风天气破坏了生活垃圾填埋库区的膜覆盖系统,加上期间生活垃圾的持续进场,导致现场垃圾暴露面积较大。对此,常州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领导当机立断,在正式上班的第一周要求全体职工到库区现场协助生产一线进行膜覆盖。通过全体职工为期三天全力以赴、齐心协力的工作,现场膜覆盖系统基本恢复,较好地控制了生活垃圾暴露面积,为做好雨污分流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这种集中力量突击完成工作任务是常州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在新形势下转变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常州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生产一线主要承担着市区生活垃圾、焚烧残渣(飞灰)的卫生填埋、现场环境卫生、中心设备维修、渗滤液倒排、机电维修和膜覆盖雨污分流等多项工作。由于生活垃圾一直处于高位填埋,在垃圾运输及填埋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为了减少周边矛盾,中心还一直不停地加大环保投入,将现场作业面积控制在2500平方左右,对垃圾堆体进行快速有效地雨污分流,膜覆盖采用全焊接等方式来减少抽取的产生及无组织扩散等。因此在生产一线人员工作量较大难以按时完成日常膜覆盖工作时只能聘用外来劳务人员完成相关工作,以这种管理模式维持中心的运行发展。
2015年底,随着常州市新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建成,我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将转变为“全量焚烧,填埋应急”。中心的主要职责变为承担焚烧残渣及飞灰的填埋以及三座焚烧厂停炉(故障)检修时的应急填埋。2016年,常州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将适应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改变的新情况,抓住中心重心转移的新机遇,主动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深入推进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由于生活垃圾填埋作业量的减少,生产一线的工作重心将向库区精细化管理转移。在人员管理方面,中心更是将立足自身,尽量减少人员外聘,通过提前规划方案、集中现有人员力量做好库区现场垃圾填埋日常管理工作。
为适应新常态下的运行发展改变管理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接下来,中心将继续全面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