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们对环卫行业有哪些心声?市环卫处从各类媒体上作了不完全收集,并组织职工学习,进一步拓宽眼界、创新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业界动态,走进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环卫视线。
一、建设“美丽中国”应善待城市美容师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张展鹏、刘华)“每天都和粪便打交道,加上工资待遇低,很多人都不愿意干这个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湛江赤坎区清厕队队长陈小华说,有些地方环卫工人的月收入仅800元,呼吁提高他们的待遇。
1972年出生的陈小华头发几乎全白,他说基层环卫工作确实很辛苦,尤其是2011年被分配到清厕队之后,和同事们负责52个厕所的保洁和管理,“我当过10年兵,特别在乎整洁干净的环境,有些‘洁癖’,所以一开始的确不适应。”
陈小华所在的清厕队共有36人,其中25个是临时工,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他对广东部分地区进行调研后发现,环卫系统临时工的收入基本是按各个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最低的每个月只有800元。
“这些临时工的生活艰难,希望提高他们的收入,还希望政府加大对街道清扫的设备投入,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负荷。”陈小华说。
在陈小华看来,环卫设施落后是一个共性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美丽中国”的建设,建议各地政府加大投入。“一个城市的机器清扫率至少应该达到50%,不然工作强度较大,而且效率低。”
“提这些建议,不是因为环卫工人怕苦,相反,我们都很热爱这份工作。”陈小华笑着说,他对“患难见真情”这句话感受深刻,当和同事们一起做完“又臭又累”的清扫任务后,大家满头大汗,但心里有很大的成就感,所以团队的凝聚力很强。
“我将为基层环卫工人们不断呼吁,希望在‘美丽中国’里,这些城市的美容师们能过得更好一些。”他说。
二、破解“垃圾围村”,代表建议建农村垃圾收处体系
据新华社北京3月13日专电(记者李斌)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已呈“垃圾围村”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垃圾围村”,建议设立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现在农村产生的垃圾不比城市少,而农村又不像城市有环卫工人、有人专门清运,农村垃圾日积月累,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党委副书记李欣蓉说,由于农村缺少垃圾处理设施,很多垃圾难以处理。李欣蓉告诉记者,农村垃圾对村容村貌、饮用水源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于“垃圾围村”,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陆川县乌石镇陆河村党总支书记梁丽娜也有同感。她说:“一些不讲究的村民,随意把垃圾丢在房前屋后;稍微‘讲究’点的,把垃圾丢到离家远些的地方,垃圾越积越多,成了小山坡。”梁丽娜说,还有一些村民将垃圾堆在小河边,等涨大水的时候冲走,这样自家是干净了,却污染了下游。
梁丽娜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一些过去只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迅速在农村蔓延。加上农药、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使农村的垃圾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可降解的新型垃圾迅速增加。据介绍,农村新型垃圾主要有生产和生活两类,生产类如农药容器、化肥包装袋、废旧农膜等。这些垃圾大多是塑料、玻璃制品,降解困难,不适宜焚烧、掩埋;生活类主要是食品包装、塑料袋、易拉罐,以及尿不湿等。
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当前须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李欣蓉代表认为,应逐年增加国家对农村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筹集的多元投入格局,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还要从制度上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村级也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形成村容治理的长效机制。“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配置保洁员和必要的清扫设备,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立从村到乡到县的垃圾转运机制,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李欣蓉代表说。
赵德明代表建议,国家从机制上包括公共财政的支持机制等,来解决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收取和处理、污水截流问题。
三、16年没变的“灰尘费”该调了
据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蔡玉高 葛素表)12日,全国人大会议休会,来自江苏淮安的全国人大代表孙国庆来到街上,和环卫工人聊起“灰尘费”的话题。
12日吃过早饭后,离开驻地,沿大街走去,孙国庆遇到了四位清洁工人。“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一个月拿多少钱?‘灰尘费’是多少?”孙国庆和同行们聊了起来。
孙国庆所说的“灰尘费”,指的是环卫工人的津贴。“‘灰尘费’太低了,一线工人每天5元,这个标准是1997年定的,16年没变。”她说,有的地方的环卫工人,是农民工,根本没发过“灰尘费”。
孙国庆对记者说,现在政府重视环卫工作,她所在的淮安市为环卫工人修了休息站,配置了微波炉,这样,工友们就可以吃到热饭,有地方休息和换衣服了。“环卫是艰苦的职业。应调整‘灰尘费’标准,并把它纳入地方财政。”她说。
四、心系“美丽中国”——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霍小光等)在41条农民工代表建议中,两位环卫工人代表贡献了3条,都关乎“美丽中国”。
“有人说我们一把扫帚写春秋。这回当上人大代表,我们也可以拿起笔写建议。这支笔比扫帚重,因为代表着我们身后千千万万、风里来雨里去的环卫工人。”4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谢智波的建议质朴之极——《关于应坚决向不文明、不卫生行为说“不”的建议》。
谢智波从湖南农村老家来到福建,在福州扫了十几年马路。他直言社会上一些不文明、不卫生行为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更让环卫工人不堪重负,应对这些行为“零容忍”,通过惩处措施推动全社会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来自浙江的环卫工人代表陈腊英有两条建议:“建立生活垃圾减量率约束性指标考核制度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在生活垃圾处置场所建立环境教育基地”。
“环卫工人扫地是很简单的,处理垃圾却很难。‘美丽中国’要从环境教育抓起,让更多的人关心环卫事业,理解环卫工人,少产生一点垃圾,多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陈腊英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