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我局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史东晓同志荣获“2010年度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此类评选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评定30人,是经全市各基层单位推荐、市人事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评议,最终由市政府审核通过。这也是我局自成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2003年以来,史东晓同志一直扎根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第一线,刻苦钻研垃圾填埋技术,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首倡“全寿命管理”,填补行业空白 2006年,史东晓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常州市科研攻关项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全寿命管理研究,率先在把“全寿命管理”的理念引入填埋场的管理中,将垃圾填埋分为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封场建设、后期保养四个阶段,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管理的需要,避免将各个环节片面化和孤立开来,以致造成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成本增加和环境风险增高。把填埋场当成一个“生命体”,可以从生到死(从建设到完全稳定化)全过程进行管理,让运行管理始终做到方向明确、措施有力,确保垃圾填埋场的二次污染最小化,实现环境、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此项研究成果在行业内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9年,获得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雨污分流 垃圾填埋场是一个露天的开放区域,象一口“朝天开口的锅”。 80%的垃圾渗滤液(俗称污水)来源于天降雨。如何从源头上来控制污水的产生一直是垃圾填埋行业中的难题。难点在于如何找到一种好的覆盖材料并能将其固定好。为此,史东晓同志带领职工外出学习考察、现场多次试验,逐步摸索出了一种利用HDPE膜作为中间覆盖材料、用“木板+钢钎”进行固定的方法,一举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近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它相当于在填埋场上面打了“一把伞”,从源头就将雨水分流出去,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处理成本,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填埋场节约经费约200万元。虽然这一固定方法申请了国家专利,但在许多同行都慕名前来取经时,史主任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如何做,用他自己的话说:填埋场同行之间没有什么竞争,我们只是比别人早一点找到了一种实用的方法,这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希望这种方法对同行们有所帮助就可以了。在太湖蓝藻事件发生时,这一成功的做法被常州电视台、江苏卫视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报道。 三、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勇攀高峰 科技进步始终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困难需要有人投身其中进行不懈的努力。目前,在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如采用纳滤或反渗透工艺,势必产生约25%左右的浓缩液,如何处置这些浓缩液又是大家遇到的非常头痛的难题,目前没有一种较成功的方法可以解决。而今年史主任为了在这方面在行业中再一次作些研究和探索,开展了“纳滤(反渗透)浓缩液回灌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以期在这方面有些突破。同时与三江学院共同承担了一项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科研课题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沉降稳定与生态管理研究”。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他在垃圾填埋处理技术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希望常州能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引领导这一技术的发展。 (废处中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