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9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城市就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马路边、社区里常能见到颜色各异的垃圾箱示意市民把垃圾扔进不同的桶里。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填埋场或焚烧厂,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然而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始终在国内迈不开步子,甚至一些早已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已经在这项工作上举步维艰,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垃圾分类工作从宣传、倡导都收效甚微。根据一项调查,在3435名被访者中,89.4%的受访者所在的住宅小区都设有垃圾分类系统,但仅有38.6%的家庭给垃圾分了类。
常州也曾经采取过垃圾分类管理的方法,然而,由于一些市民对垃圾的分类概念并不是很明确,所以,这个方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市民表示,尽管对垃圾分类收集有所了解,也很愿意配合这项工作,但困扰他们的问题是:到底垃圾该如何分类。
吴先生是常州城南一大型社区的居民,在他家楼下的两个垃圾桶上,分别写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样。一向热心环保的吴先生也十分在意,尽量将家中的垃圾按提示分别放入不同的桶中。但有一天,吴先生却在不经意间发现,每天早上来装运垃圾的环卫工人,却将两个桶中的垃圾一股脑儿全倒进了一辆垃圾车中。吴先生十分不解:“我在家里把垃圾分好类,工人装车时却把它们又混在一起,这跟不分类有什么区别呢?”
垃圾“分了又和”,这的确是个尴尬的现实。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对此,专家指出,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才是导致许多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面临着重重困难,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肯定是今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大趋势,这也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很多专家表示“再难行也要行!”尽管垃圾分类目前“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但即使只有“宣传意义”也并非浪费,“如果放弃垃圾分类,就等于给了人们一个很强的信号:垃圾分类并不可行,那么我们以前的努力就真的白费了。反过来,将这项工作继续下去,等有了资金、有了设备、可以在源头上实施垃圾分类时,一切不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