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 无私奉献 ——记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斌同志 于斌,男,1970年3月生,汉族,江苏常州人,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助理工程师,2003年10月调入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作,2004年6月起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现任生产(设备)科科长。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垃圾填埋第一线的环卫工人,工作环境相当艰苦,多年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使他成为一名熟悉工艺流程的生产管理者,填埋场一专多能的业务骨干。他带领着一支奋斗在垃圾填埋第一线能打硬仗的队伍——生产(设备)科,每天保障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为常州市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带动下,生产(设备)科连年被常州市城管局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2007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一、立足恶劣环境,扎根生产一线 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市中心38公里,担负着全市80%以上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填埋处理工作,是全市垃圾处理的最终点。每天的生活垃圾运来后,摊平、喷洒消毒液、碾压、填埋,一环扣着一环,紧张而有秩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垃圾场工作,整天面对臭气熏天的垃圾和尘土飞扬的场地,最难熬的是冬夏两季。夏天,空旷的填埋区阳光直射,像蒸笼一样,温度高达四五十度,而且到处是嗡嗡乱飞的苍蝇。那种令人作呕的气味,几乎渗透到人的皮肤里;甚至洗完澡以后,还能明显地感觉到。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无论穿得多么厚实,不到5分钟,全身上下就冻透了。 调入填埋场前,于斌对工作的艰苦性有心理准备,但依然没想到,与垃圾打交道,考验如此严峻!那种环境不仅是对人的视觉和嗅觉的考验,对人的心智也绝对是一种冲击,那就是:天天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你能撑多久?但于斌靠着一股不服输和不退缩的韧劲,硬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五年。 五年中,什么苦活、累活、脏活,他几乎都干过,而且主动干、抢着干。记得刚开始一段时间,于斌做的是消杀辅助工,每天早晚配合消杀员对暴露的垃圾堆体进行消杀,踩在臭气熏天的垃圾上,一步步拖拉脏兮兮的消杀皮管。苍蝇被消杀药水冲击后,无序飞逃,多少次飞入耳朵、鼻孔甚至嘴巴,每次从垃圾山下来,于斌无法吃饭,只觉得反胃、恶心,别人问他怎么了,他总是说没事、没事,第二天照样上。 垃圾堆体会产生沼气,因此导气石笼的装接也是经常需要干的活,沼气管需用钢丝网制作成圆状,网内装上鹅卵石,使垃圾中产生的沼气安全排放出来。在装石笼时因机械斗大,网口小鹅卵石一半会掉在网外,于是需要用手拣再次装入网内。一次装石笼时,一块大石头砸在了于斌手腕上,不多时手腕肿起来,剧烈的疼痛使他几乎昏死过去,但他坚持着把活干完。之后的几天里他带着化脓的伤口继续工作,不顾满腿沾满垃圾流出的污水,浑身散发着臭味,胃中翻江倒海,直到一个个石笼装接完成。 每天与垃圾零距离接触,工作完毕后,即使用洗衣粉、肥皂洗无数次后,手还是臭的。刚到填埋场工作那段时间,回到家里吃饭给孩子盛饭时,孩子都不让他帮盛,说爸爸的手臭。 他不怕脏臭苦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得到了职工的交口称赞和场领导的充分肯定,半年过后就被场部任命为生产科副科长。肩上的担子重了,于斌的责任心也更强了。他经常早上提前一小时驱车来到垃圾场,对垃圾车辆进出是否安全、作业平台是否坚固、作业机械是否正常、值班人员是否在位、防洪沟是否畅通等进行详细巡查,保障了每天生产作业任务的顺利完成。 由于工作出色,2006年8月起,于斌又被任命为生产(设备)科科长,所管理的是填埋场场人员多、车辆设备多的一个“大部门”。他既是生产运行的管理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和组织者,他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体现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基础管理工作是要常抓常管的,填埋工艺运行情况、车辆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安全生产设备维修保养等这些工作内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他常说:“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敢说敢管就是能力。” 二、模范作用当表率,克难攻坚创佳绩 近几年来,随着常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填埋场工作任务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07年,随着武进区生活垃圾的全面进场及城区生活垃圾收集面的扩大,填埋场迎来了建场以来垃圾处理量的最高峰,进场垃圾量屡创新高,日处理量最高达1500多吨,是2003年近200吨的7倍多。 面对压力和困难,于斌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管理中,带领一线职工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充分发扬敢拼敢干,敢于连续作战的精神,挑战新高,挑战极限。 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没有休息,数不清有多少天晚回家,哪里人手不够,哪里最需要,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垃圾量的猛增,使垃圾堆体的覆土任务异常艰巨,否则暴露面太多,会增加臭气和利于苍蝇滋生。由于人手不够,于斌在安排好管理任务的同时,经常亲自驾驶自卸车来来回回装土、卸土,特别是夏天,车厢里四五十度的高温,方向盘都热得发烫,几天下来,原本就黝黑的皮肤更黑了,被职工们笑称“黑鬼”。 为抢抓时间最大限度实现雨污分流。2007年5月份中旬后,于斌带领生产科全体人员,连续1个月双休日全体加班,6月8日以后,每天工作至晚上8、9点钟下班,终于赶在6月20日梅雨前全部完成了2#、3#库的全部膜覆盖工作,彻底避免“雨水垃圾渗沥液”现象发生,节约了填埋场用于污水处理的运行资金,按每年减少污水3万吨算,仅此一项2年即可节约污水处理费约180万元。填埋场利用HDPE膜进行中间覆盖,实现雨污分流,保护太湖水流域环境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先后被常州电视台、江苏卫视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报道。 2007年7月4日至8 日,我市大部分地区遭遇到了近两年的最强暴雨,填埋场也连续受到暴雨的强烈袭击,雨量大,雨水急,库区污水频频告急。面对环境保护的重大考验,于斌放弃星期天休息及时赶到现场投入到防汛抗灾战斗中,面对污水调节池已经水满的压力,果断从集水井提升泵处紧急铺设2根水管至4#库,将污水临时抽排到4#库储存;及时组织人力在集水井西首加铺防雨篷布,对提升泵及电路控制箱加以保护,为保证万无一失,他和防汛抢险人员日夜坚守在填埋场,连续3 天没回家,一有险情,随时出击,使填埋场污水控制有惊无险,确保了太湖水环境不受污染。 在他身体力行的带动下,生产(设备)科成为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环卫一线员工群体,在07年建场以来垃圾处理量最多、工作任务最重、工作压力最大的一年中,抓住中心,攻坚克难,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全年共处理生活垃圾40.5万吨,超额量达162%,为武进垃圾焚烧厂投运前及常州垃圾焚烧厂建成前的常州生活垃圾终端处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探索管理新法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迈向现代化的垃圾处理系统是不可想象的。从踏上填埋场管理岗位那天起,于斌就暗暗立誓,要做一名既拥有“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思想品质,又懂行的能工巧匠。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使垃圾填埋作业更加规范,他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了解实际情况,跟工人共同商讨,并大量阅读填埋场各种相关运行管理及填埋技术资料,仔细钻研各种技术标准,力求将工人的实际经验和自身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运用到实际填埋作业当中去。经过几天不分昼夜的努力,他与技术科人员共同编写的《设备维修保养手册》和《运行管理手册》脱手,成为作业的技术性指导文件,严格控制填埋场按规范填埋。 为有效控制苍蝇密度,做到生态灭蝇,在苍蝇繁殖高峰期,于斌和消杀人员连续几个晚上现场蹲点,研究灭蝇的最佳时间和方案。为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跑到垃圾边坡、污水汇集区等苍蝇最易滋生的区域,仔细查看。背上、脖子上、头发上,经常是黑压压的一片,爬满了苍蝇;走到哪儿,苍蝇跟到哪儿。经过不懈努力,于斌终于掌握了灭蝇的最有效方法。“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形的确让人恶心,可当时真没考虑那么多!”于斌还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除臭剂和灭蝇药物同时使用等新工艺,使灭蝇成本下降了50%。 2007年,在填埋场场长史东晓的组织下,于斌参与了以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载体的市级科技项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全寿命管理研究》的研究工作,尤其对填埋场运行管理阶段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创新方法和实践建议,历时一年多,完成并顺利通过常州市科技局主持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的科技成果被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课题研究成果在行业内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填埋场运营有较好的示范作用,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国内同类型的垃圾填埋场。 风风雨雨几多载,赤诚奉献不言悔。于斌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的渡过了他一生美好的时光。他有执着的追求,也有远大的理想,但他却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和大好的时光留给了垃圾处理行业中。他没有感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虚伪的行为,他始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在垃圾处理终端的第一线。 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激励、感召着填埋场每一位职工,在建设部考核评定中,填埋场被评为全国一级卫生填埋场。在创建卫生城市检查以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检查中,垃圾场作为必查之处,圆满达到了国家级检查标准。到场参观的各级领导对填埋场的建设和发展、职工的干劲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随着城市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卫行业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循环经济、环境友好的垃圾处理设施更需要勤奋工作、肯钻研、懂科学、有技术的新一代环卫工人。于斌作为其中的代表,正不断为之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