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管之窗 >> 市容环卫 >> 环境卫生 >> 内容
实践科学发展观 重视垃圾填埋场
发布日期:2009-05-25  来源:城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动态平衡,既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能单纯强调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

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自然资源垃圾化现象也日益突出。为合理调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我们应该重视垃圾填埋场在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就业压力、美化城市环境以及大力回报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一 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紧缺压力不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注重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并将其发展成一个集“回收”与“再制造”为一体的“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中国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垃圾是一种独特的国土资源,含有非常丰富的经济成份。其中,煤粉灰和醛渣可以用作燃料,钢渣、废铁可以冶炼,废纸、废橡胶可以再加工,工业垃圾可以综合利用,秸杆粪便可以发酵产生沼气,混合垃圾可以用于发电。在垃圾填埋之前,科学地分类筛选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变废为宝,可以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据《2008年中国环保行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7年,发展环保产业第一次被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环保产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环保主要子行业中,资源综合利用业的增速进一步加快,2007111月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销售收595.41亿元,同比增长53.58%

 二 节约土地资源 

科学管理垃圾填埋场,可以将使大量的土地还原成良田,使我国的耕地得到补充,并降低乃至消除垃圾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作为人文再生资源的垃圾比再生自然资源更具有速生性,全世界年均垃圾增长速度达8.24%,而世界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年更新速度却不到1%一3%。

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应该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其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垃圾是协调人口、环境、资、发展四者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保证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重要资源。据建设部统计,我国2005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56亿吨,其中44%进入卫生填埋场。2008年4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为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标准加大了垃圾填埋污染排放的约束力,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入场运行、渗滤液排放限值都做出了严格限定及污染排放要求。

三  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中国人口高峰期尚未结束,就业压力是一个显在的事实。一方面,垃圾处理场的设计与施工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是世界上公认的污染威胁大、性质复杂、难于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它的污染控制是卫生填埋场建设的根本与出发点,是 填埋场设计、运行和封场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这需要大批从事环境工程研究、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等方向的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另一方面,垃圾填埋之前的分类捡拾和垃圾场的日常运营则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能够满足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重新就业需求。这不但可以增加人民实际收入,也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四  美化人居环境

“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直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领域的指导性原则。垃圾是强污染资源,“脏、乱、臭、差”,还含有氯化氢、二氧化硫,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氨气、重金属等多种有害成分。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水平低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了《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60%。

垃圾填埋实际上是一种土壤循环垃圾处理方法,是防止污染环境、废物利用率高、资金投入少、处理成本低的固定废料的处理方法。垃圾填埋场封场之后可以栽种观赏植物,绿化环境。经过一定年限,土壤各项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后还可以种庄稼。这有利于我们美化人居环境,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主办单位:常州市城市管理局 常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常州市园林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2号楼A座1-2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2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13  苏ICP备05003616号